如何解释经常大打出手的夫妻双方却不去离婚?
发表日期:2018-03-06 文章编辑:bjhjhy2015gly
浏览次数:
如何解释经常大打出手的夫妻双方却不去离婚?
昨晚十点,隔壁住户夫妻两人争吵声再起,孩子哭喊哀求他们不要打了的声音响彻整个单元。几乎每周一次的争斗:不是仅仅的争吵而是摔打家具,甚至是动手。争吵这么凶,感情一定好不到哪里去,为何不离婚呢?
有句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:
无意于分析这位邻居不幸的具体原因,每家都有难念的经。但家庭战争不断,甚至都到了家暴的地步了,按照正常人的思路,那自然是走到头了,离婚是自然的。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
其实有这么两个观点(谈不上理论),可能不慎恰当,也许能够部分解释为何经常争吵的夫妻却不去离婚:习得性无助——斯德哥尔摩综合征。
一、习得性无助
“习得性无助”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,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。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,只要蜂音器一响,就给以难受的电击,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。多次实验后,蜂音器一响,在给电击前,先把笼门打开,此时狗不但不逃,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,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,这就是习得性无助。(百度百科)
夫妻争斗角力中过于弱势的一方,多次受到打击(电击——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)时,在寻求帮助或解决而不脱的情况下(无论怎么努力也逃不出笼子),很可能也获得了习得性无助。于是,不愿意再去做积极抗争的努力,听天由命,或者内心认为如果再反抗会获得更强烈的打击,反倒不如依之顺之。
二、斯德哥尔摩综合征
人在受害的情况下,迫于施暴者强大心理压迫,会认同施暴者的价值观,从而产生对施暴者的好感和依赖,甚至协助施暴者加害别人。见过这样的新闻:明明自己是受害者的妻子,却去帮助施暴者的丈夫去加害其他女子。
真实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这样的:1973年两名劫匪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抢劫银行失败后,劫持银行的四名职员,与警察僵持了130多个小时,最终被捕。但是奇怪的事情是三名人质将劫持者围起来,保护他们不受警方的伤害,并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。一个女人最后还真的嫁给了劫匪。
在夫妻冲突中,施暴者强大的心理优势,逼迫另一方处于胁从地位,久而久之可能内心也产生了某种依赖,也就是通过双方的冲突来证明他们关系的存在。夫妻间有冲突存在,甚至冲突之后关系的平静,总比冷落要好些。受到攻击(肢体或言语的)肯定不能作为施暴者喜欢甚至欣赏对方的标志,但也残酷地反向证明另一方受到施暴者的重视。
人之所以屈从于暴虐,一定和内心的恐惧与软弱有关。从纳粹集中营的难民,甚至日本侵华时为虎作伥的汉奸,跟当下经常见到频繁吵架但迟迟不离婚的夫妻,很大程度上都是类似的。
解铃还须系铃人。邻居夫妻的争斗角力,需要弱势的一方正确认识内心深处的缺失与不安,然后才有力量获得面对问题的勇气。外人是不能起多少作用的。
愿岁月静好,家庭和睦。
上一篇:心理设备被闲置的3大原因——以心理测评系统为例http://www.hjhykj.com/a/xinwendongtai/2018/0305/304.html
3D心理沙盘获得很好的订单,最近3D心理沙盘合同签订20套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,准备供货山城重庆的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投入运作,让设备进驻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功能强大。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库房重新搬迁中,20台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一体机开始定制,并开动为其他需要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的客户提供3D心理沙盘(虚拟心理沙盘)定制服务。文章来源:心理测验管理软件、音乐放松椅有疑问请联系本站管理谢谢合作!